转载:社科院专家分析了特朗普3200条“推特”读懂他的政治手腕
2018-06-15 21:42:29
  • 0
  • 0
  • 0
社科院专家分析了特朗普3200条“推特” 读懂他的政治手腕

中国好学者  前天

学者简介

肖立晟,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室副主任,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金融与中国宏观经济,跟踪研究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以及人民币汇率问题。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世界经济》、《金融研究》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
社科院专家分析了特朗普3200条“推特” 读懂他的政治手腕
作者:肖立晟、袁野
摘要
我们选取了从2017年2月11日到2018年5月24日这467天内特朗普所发送的3200条推文作为对象,以周为时间单位进行分析,得到的结论很大程度上印证了特朗普仍旧醉心于30多年前公之于众的所谓“做生意的艺术”。
这种处事的艺术在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时基本上分为四个阶段:一,提出惊人的目标;二,大肆宣传;三,决策反复摇摆;四,获得直观的结果。这与特朗普的推文表现出来的特征相互印证。


与以往纯熟的政治家相比,美国总统特朗普自上任以来一直以其琢磨不定的处事风格,让与其打交道的政客难以招架。特朗普究竟是媒体“口诛笔伐”的“疯子”,还是一直遵循着他独有的处世之道。我们试图从其自传及推特中一探究竟。
1987年,特朗普出版了一本自传——《做生意的艺术(The Art of The Deal)》,在其中他颇为骄傲的向大家展示了自己处事的艺术。这种行为方式,可以说到现在也没有太大的变化,只不过是从Mr. Trump变成了President Trump。
我们选取了从2017年2月11日到2018年5月24日这467天内特朗普所发送的3200条推文作为对象,以周为时间单位进行分析,得到的结论很大程度上印证了特朗普仍旧醉心于30多年前公之于众的所谓“做生意的艺术”。
这种处事的艺术在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时基本上分为四个阶段:一,提出惊人的目标;二,大肆宣传;三,决策反复摇摆;四,获得直观的结果。这与特朗普的推文表现出来的特征相互印证。
1 Think Big & Fight Back
敢想,这是特朗普的重要特质。有时,他开出的条件、提出的设想极为大胆,外界往往目之为疯狂,但他却沾沾自喜。“我认为大胆的想就像一种受控的精神病,我在很多成功企业家身上都见识过这种品质(I think of it almost as a controlled neurosis, which is a quality I've noticed in many highly successful entrepreneurs)”。现在,全世界都从特朗普的身上见识到这种品质了。
他要求中国减少2000亿美元的贸易逆差,要求北约国家军费必须翻倍,威胁提高10倍汽车关税,向数十个国家征收惩罚性关税,要投资上万亿美元搞基建等等。凡此种种,都给外界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应对各方往往如临大敌。
这正是特朗普惯用的招数。“我敢想。我总是这样。大多数人不敢想,只是打小算盘。因为大多数人害怕成功,害怕做决定,害怕胜利。这给了像我一样的人很大的优势(I like thinking big. I always have. Most people think small, because most people are afraid of success, afraid of making decisions, afraid of winning. And that gives people like me a great advantage.)。”
很多时候特朗普以“回击”为理由给自己的行为正名。“如果有人对我不公平或者想占我便宜,我的态度就是狠狠地回击他们(when people treat me badly or unfairly or try to take advantage of me, my general attitude, all my life, has been to fight back very hard)”在这种策略下,特朗普以受害者自居,以牙还牙的手段更刺激了“敢想”这一特质,使他毫无顾忌。
公平和不公平这对词组在推文中出现了43次,而且是在中美贸易战开场之后急剧升高的。如果特朗普觉得美国被如此不公的对待,那么2000亿美元也似乎是意料之中的了。
2 Get the Word Out & Enhance Your Location
特朗普总统十分重视宣传和舆论工作的重要性,并于此道浸淫已久。他明白,哪怕有最好的产品,如果没有人知道,也就值不了多少钱(You can have the most wonderful product in the world, but if people don't know about it, it's not going to be worth much)。哪怕土地的位置不是最好的(那时他还只是一个地产商),但宣传可以让它的位置变得更好(you can enhance a location, through promotion and through psychology)。
很多政客都明白宣传自己的政策至关重要,但特朗普的宣传极为不同。通常政客的宣传活动要花费巨额的资金,因为他们要租用场地,招待记者,准备宴会,购买广告,聘请团队等等。但特朗普对此嗤之以鼻,他决定自己宣传自己。“可以雇佣公关团队来宣传,付给他们钱,让他们卖你想卖的。但对我来说,这就像雇一堆外行专家来研究市场。我自己干才是最好的(It's never as good as doing it yourself)。”
随着时代的发展,特朗普选择用推特(Twitter)为自己打call。他很满意于推特这种高效和低成本的自媒体工具,他曾说“我爱推特,推特就像拥有自己的报纸,而且不会亏钱(I love Twitter.... it's like owning your own newspaper--- without the losses)”。对于twitter在其竞选中起的作用,他直言不讳,“如果没有社交媒体,我怀疑我还能否坐在这儿(I doubt I would be here if weren't for social media, to be honest with you)”。
推特为特朗普赢得了太多的关注。特朗普是推特上受关注最多的人,差不多有5200万人。根据盖洛普的民意调查,大约有130万美国人是特朗普的忠实关注者——他们每天都阅读特朗普所发送的所有twitter消息,并且经常转发。这种扩散效果是极为惊人的——约有76%的成年美国人经常看到特朗普的推特消息,这远远超过了选举投票率。
他在推特上不厌其烦的宣传自己,在我们统计的15个月内,总共发送了3200条推文,平均每天7条。不管人们是支持还是反对,特朗普的口号和政绩,已经是妇孺皆知了。
特朗普推文中的高频词汇有两种,一种是日常用词,比如“让美国再次伟大”此类美国优先的口号。基本上此类词的用词频率比较平均,但是出现总次数很多。一些反常的用词高峰代表国庆日、圣诞节以及重大政策出台之时,特朗普用自己的这些常用词宣传自己让美国再次伟大的理想,顺带着还忘不了抨击一下奥巴马和希拉里的昏聩无能。Great在其推特中竟然出现了704次之多,提到美国也有579次。这表明了特朗普的施政基调,让美国再次伟大是特朗普政策的最中心。奥巴马和希拉里也是总统推特的常客,各出现了96次和76次。
另一种高频词汇则是由事件驱动的,出现时间明显有集中性的特征。随着特朗普政策重点的变化,其推特文章的重点也随之变动。推特文章关键词频率的变化显著地反映出了特朗普施政着力点的转移。2017年上半年,Obamacare出现的次数异乎寻常的多,表明那时候特朗普专注于医改问题。到了下半年,Tax这个词使用频率猛地升高,表明特朗普已经从医改转向税改。2018年三月开始,Job,Trade,China,Fair开始成为特朗普推特中最流行的词汇,表明贸易摩擦成为了特朗普的关注中心。
此种词汇的变动,有时候要比新闻更敏感。当特朗普突然对某些主题进行高频次表达,表明特朗普开始以此作为施政重点。具体怎么宣传倒是次要的,但只要还在宣传,事情就还在进行中。事情一天不停止,宣传就一天不停止。这也就意味着,当宣传停止了,事情也就暂告段落。
以中美贸易战为例,从3月下旬开始,Trade等贸易战主题词汇出现频率成井喷式增长,表明特朗普将大部分精力转移到贸易问题上。但是到4月下旬,该主题词汇出现频率迅速下降,表明中美贸易战对特朗普来说,重要性暂时下降。但该词频率仍然较贸易战之前要高,这也暗示了特朗普没有完全放下这个议题。仍有可能在朝鲜问题解决之后再次打贸易牌。
而且特朗普明白,不是只有赞扬才是宣传,批评也是宣传的一种(even a critical story, which may be hurtful personally, can be very valuable to your business.),关注就是价值。所以特朗普从不怕引起争论和批评。
最有代表性的例子莫过于特朗普对新闻媒体旷日持久的攻击。特朗普创造了一个词来反击那些他认为“带有偏见的主流媒体”——假新闻(Fake News)。这个词在467天中出现了264次,加上一些零散的对于媒体的批评,这意味着特朗普几乎每天都在和新闻媒体对抗。这使得被激怒的各大新闻媒体在不遗余力地批评特朗普之外,还必须得连篇累牍地证明自己的真实性。
而每一次对特朗普的批评,都是在对特朗普的宣传。而且,这种批评如特朗普所预料的那样,给他带来的好处远胜坏处。事实上,接受特朗普推特信息的人群中,民主党支持者占多数。大约有64%的民主党人经常看到特朗普的推特信息,而共和党人相应的比例只有49%。而一旦他们被特朗普的言论激怒,激烈的辩论就会引起更大的关注,而这可能正是其想要的。
特朗普是在独自一人同整个媒体界对抗,更关键的是,他丝毫不落下风。今年3月份monmouth的民调显示,信任CNN胜过信任Trump的人仅有48%,而高达77%的人认为,媒体界在制造“假新闻”。
毫无疑问,特朗普已经做到了“Get the Word Out”,并成功地以其达到了“Enhance Your Location”的效果。
3 Maximize Your Options & Use Your Leverage
反复调整决策是特朗普很热衷的事。他认为,当对手被“Think Big”吓得目瞪口呆之后,最忌讳的事就是急于成交(The worst thing you can possibly do in a deal is seem desperate to make it)。这时候要留有余地,以让宣传进一步发酵,给对方施加压力。“开始时,我会尽量让球停在半空(For starters, I keep a lot of balls in the air)”特朗普称之为“灵活(being flexible)”。
最近朝鲜问题让各方充分认识到了特朗普的手段有多么“灵活”。就在今年年初,特朗普还在推特上不遗余力的攻击金正恩。但自二月起,特朗普开始暗示在寻求同朝鲜进行“交易”。5月10日,特朗普突然之间宣布将在6月12日举行美朝首脑会谈,随后就是充满友好气息的大批推文。两周之后的24日,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特朗普突然宣布取消会谈。更惊人的是,次日特朗普转而又表示会谈还是还很有可能的。最近,特朗普已经在炫耀美方团队在朝鲜地区的先期工作了。特朗普的来回变道结果是促成了朝鲜更大“诚意”的示好。
这表明特朗普“难以琢磨”的“不确定性”手段确有收效,而且特朗普不仅充分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并以此为傲。
事实上,特朗普这种“灵活性”在此之前也已经多次展现,他很倾向于在挑起议题后用这种手段来获取优势,尤其是在国际谈判之中,在北约问题,钢铝关税问题和北美自由贸易协定问题上,特朗普无一例外的出尔反尔了。反转的速度令人惊异的快,通常是刚刚表示谈判很成功,没几天就转过头来大发雷霆。在朝核谈判上,特朗普更是展现了“美国速度”——24小时之内反转两次。
4 Know Your Market & Deliver the Goods
取得成果是特朗普政策的最终目标,而且他倾向于一种直观可见的成果,不信任那些繁杂的报表和专家们的评估,他更关注普通人的直观感受。
特朗普声称,“我会去问出租车司机,翻来覆去的问,直到我有了某种直觉,那时就是我做决定的时候了(I take a cab, I'll always make it a point to ask the cabdriver questions. I ask and I ask and I ask, until I begin to get a gut feeling about something. And that's when I make a decision)”。
最终必须有成果。言出必践,这是特朗普自我标榜的不同于其他政客的最大特质之一。他明白无论何种形式的宣传,其效果都是暂时性的,最终必须有货真价实的成果,没有人可以永远欺骗顾客(You can't con people, at least not for long. You can create excitement, you can do wonderful promotion and get all kinds of press, and you can throw in a little hyperbole. But if you don’t deliver the goods, people will eventually catch on)。
医改、税改、移民、边境、TPP、巴黎协定、逆差、朝核、伊核,特朗普正在一项一项的兑现自己竞选时的承诺。虽然有很多并未达到预期目标,但是特朗普正在竭尽全力地证明,自己作为总统提供的服务,是“货真价实”的。可以想见,对于医改等未竟全功的承诺,特朗普是不会轻易放弃的,很有可能继续推动。如果特朗普不能做到这一点,他又如何证明自己比其他“假冒伪劣”的政客更胜一筹呢?
从特朗普近一个月的推文词频特点来看,朝鲜问题成为特朗普关心的重点问题,Korea、Kim等词汇频率明显上升,Korea平均每周出现4.7次,最多曾达到一周10次,为1年半内的最高值;贸易问题尚未退出特朗普的施政重点,Trade这个词频率虽然较3、4月份每周超过7次的高频峰值有所下降,但目前每周仍有3条推特发送,仍高于贸易战之前的平均值1.2条每周水平。
这表明,近期特朗普可能会在朝核问题和贸易战上继续发力。
从特朗普的自传及推特来看,特朗普在处事中并非胡乱而随意的出牌。其行事有其独到的风格。特朗普热衷于推特宣传,这种免费的自媒体,很直接着传达着他的“治国”理念。让其成为更接近于民众、更接地气的一国领导,同样也会更受民众所关注。
而相较于政治家的长远思考,特朗普更倾向于选择商人的生意模式,注重取得更为直观的、让民众更容易感受到的成果。并围绕这个目标施展其生意的艺术。
“一个远高于预期的条件让对手无从下手——反复无常的变化给对手施加压力——给出次优条件让对手急于接受了事——达到最初想要的结果”,这是特朗普在谈判中惯用的伎俩。而其特推词频的变化则是判断其政策重心转变的有利工具。
文章来源: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特朗普主义”在美国出现的社会根源
默里

  如果你对特朗普主义(Trumpism)感到沮丧,可别骗自己说如果特朗普(Donald Trump)未获得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提名,特朗普主义就会逐渐消失。特朗普主义是许多美国人对美国演进轨迹所生愤怒之情的一种表达,而这种愤怒是合情合理的,特朗普主义的出现也在意料之中。特朗普主义标志着美国社会持续半个世纪的一种演化进程已经走到了最后阶段,即美国对其深具历史意义的国家认同的摒弃。
  
   2015年12月16日,亚利桑那州梅萨,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的一场竞选活动前,特朗普的支持者排起长队。
   知名政治学家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在其最后一部作品《我们是谁?》(Who Are We?)中写道,这种国家认同有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一个组成部分是美国的盎格鲁-新教传统,由于美国目前存在众多文化和宗教传统,安格鲁-新教传统无可避免会褪色。另外一个组成部分是美国理念,这是美国人独一无二的东西。正如历史学家霍夫施塔特(Richard Hofstadter)所言:“美国是一个没有意识形态的国家,它本身就是一种意识形态,这是我们的宿命。”
   这种被亨廷顿称作“美国信条”的意识形态都包括什么内容呢?其核心价值观可以概括为平等主义、自由和个人主义这三点。由此衍生出久为观察人士所认同的那几条人们耳熟能详的国家信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机会平等,言论和集会自由,独立自主,有限政府,自由市场经济,分权制衡。
   直到1960年时,这种信仰还是全国性共识。当年角逐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的肯尼迪(John F. Kennedy)、约翰逊(Lyndon B. Johnson)和汉弗莱(Hubert Humphrey)都真正信奉这种理念,他们与共和党人的分歧只是实现方法的不同。
   如今,这个信条已不再令人信服,其实质也不复存在。为什么会这样?推动这个逆转过程的很多因素都可以在整个美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找到:比如新的上层阶级和下层阶级的出现,以及夹在两者中间的工人阶层所处的困境。
   笔者2012年在《分崩离析》(Coming Apart)一书中详细讨论了这些新的阶级。新的上层阶级包括那些决定这个国家的经济、政治以及文化形态的人。新的下层阶级包括那些未能遵从美国公民文化一些最基本习俗(尤其是工作和婚姻习俗)的人。这两个新出现的阶级实际上都否定了美国信条,无论他们嘴上说得多漂亮也改变不了这个事实。特朗普主义则代表了夹在这两个阶级之间的工人阶层的声音,向世人宣告这个阶层同样也在背离这一信条。
   历史上,美国例外主义最公认的方面之一是缺乏阶级意识。就连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承认这一点。这是美国式平等主义。没错,美国有富人也有穷人,但这并不意味着富人就高人一等。
   成功的美国人顽固地拒绝接受上层阶级光环,他们通常比较低调,把自己当作普通人。大多数美国富人在普通家庭、甚至贫穷家庭中长大,在变成富人之后,他们在生活中仍保持着自己青少年时期的习惯和标准。
   在美国的社会群落里,社会和文化之间曾呈现出高度的异质性。法国政治社会学家托克维尔(Tocqueville)在19世纪30年代曾写道,在美国,较为富裕的民众煞费苦心地不显得高高在上。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20世纪,甚至在美国的精英社区当中也是如此。在1960年的人口普查中,费城高级住宅区Main Line的居民收入中值仅相当于今天的9万美元。波士顿Brookline的居民收入中值为7.5万美元,纽约上东区仅为6万美元。在这些社区通常的宴会上,很多客人仅仅只有高中学历。
   但自那以来,新的上层阶级发展出了独特的文化。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美国顶尖的大学吸引了全国各地最优秀的人才,他们彼此交往,相互通婚。聪明才智越来越受到重视。2016年,前面提到的那些精英社区中的宴会上,来宾几乎全都拥有大学学位甚至更高的教育背景。他们大体上都很富有。当前Main Line、Brookline和纽约上东区的居民家庭收入中值分别在15万、15.1万和20.3万美元左右。
   这些晚宴上的谈话可能与美国主流聚会上的谈话完全不同。新兴上层阶级的成员很少被美国主流社会中最受欢迎的电影、电视剧和音乐所吸引。他们在饮食、健康保健、子女抚养、度假、读书、网站浏览和啤酒口味方面有着独特的文化。不管哪个方面,新的上层阶级都拥有其独特的行为方式。
   新兴上层阶级的另一个特点是他们很容易就接受成为上层阶级成员的现实并且对普通美国人表现出一种傲慢态度,这是美国社会的一种新现象。在与受过高等教育的朋友聊天时尝试使用“乡巴佬”这个词,看看他们是否会产生听到其他种族歧视语汇时的那种紧张情绪。当你提到“飞跃之地”(flyover country)这个词而没人问你这词是什么意思时,想想这意味着什么吧。如果想不明白的话,可以跟一位在西佛吉尼亚购买了周末度假地的华盛顿朋友聊聊。他会告诉你他对新邻居们的不屑,而这些邻人他在华盛顿精英社区里已经遇到过。
   美国主流群体充分意识到了这种傲慢和蔑视,自然也受到了刺激。美国平等主义已经命无多日。
   新的上层阶级逐渐退出社会主流之际,新的下层阶级在白人工人阶层中出现,并在创造特朗普主义借以兴起的社会环境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自美国立国时起,工作和婚姻一直是美国公民文化的核心,白人工人阶层一直秉持这一理念,直到上世纪60年代。几乎所有的成年男性都参加工作或寻求就业,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已婚。
   此后情况开始发生变化。从1968年到2015年,白人工人阶层中,30多岁、40多岁男性(这对男性来说本该是工作和供养家庭的黄金年龄段)的劳动力参与率从96%下降至79%。同一时期,白人工人阶层中,30多岁、40多岁男性的已婚率从86%下降至52%(非白人工人阶层中30多岁、40多岁男性的劳动参与率和已婚率也出现下降,只不过降幅和持续下滑程度没那么严重)。
   这是令人震惊的变化,而且这种现象在美国国内很普遍。目前在普通的白人工人阶层居住社区,正值壮年时期的男性人群中,有五分之一甚至没有找工作;他们依靠女友、兄弟姐妹或父母生活,或是依靠伤残抚恤金、灰色收入、犯罪收入维持生活。近一半人没有结婚,与大量未婚男性伴随而来的全部社会问题都涌现出来。
   在这些社区,大约一半的孩子是未婚女性所生,具有单亲母亲家庭孩子的所有问题,男孩的问题尤其严重。无论是在小城镇还是城市地区,吸毒都已经成为一个大问题。
   想一想这些趋势对工人阶层社区每个人生活的影响,包括那些仍然遵循旧规则的人群。他们发现自己努力工作,养家糊口,但邻里之间的传统公民文化已经不复存在,社区氛围不再友好愉悦,甚至不再安全。
   在美国出现这种社会阶级巨变的同时,还发生了其他重大变化,即美国社会出现了背离自由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大规模意识形态变化,而这两种主义是美国信条的两大支柱。这种变化很大程度上由民权运动及女权运动引发,这两场运动都是对美国信条的典型引申,对美国在实现黑人和女性权利方面提出了合理的要求。
   但是,运动的成功却很快导致与美国信条相矛盾的政策推出。平权运动要求将美国人放在不同的群体中加以考虑。保持结果的公平胜过了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基于照顾特定群体的考量而制定的政策不断增多,此类政策越来越多,而这类政策对应的特殊群体也越来越多。
   到上世纪80年代初,民主党精英们绝大多数都接受了一种与传统上的自由和个人主义观念公开冲突的意识形态。这一点巩固了民主党长期以来在少数族裔、单身女性和低收入女性中的声望,然而却得罪了另一个关键的民主党选民群体:白人工人阶层。
   白人工人阶层的男性是上世纪80年代初“里根民主党人”的典型代表,这个群体也常常被说成是特朗普的核心支持者。然而这个群体的愤懑却常常被误解。说他们毫无理性地攻击跟自己外表不一样的人,这是错误的。特朗普主义肯定有一些种族主义和排外的成份,我在推特(Twitter)和Facebook上写了一些批评特朗普的文字后发现了这一点。
   特朗普主义作为一种现象,它的核心事实是整个美国工人阶层有正当理由对统治阶层表示不满。在过去半个世纪的经济增长过程中,工人阶层实际上没有得到任何好处。经济学家自然可以指出这一说法的局限性和不完整性,但说到底,在收入分配体系中处于下半段的那部分人,其家庭实际收入自上世纪60年代末以来从未增长过。
   同一时期,美国企业将数百万个制造业工作岗位转移至海外,而这些属于劳工阶层能获得最高报酬的岗位。不管是从前还是现在,这些主要都是男性工作岗位。1968年和2015年,70%的制造业工作都由男性承担。
   在过去半个世纪里,数以千万的移民(包括合法和非法的)涌入美国,给工人阶层的就业带来竞争。除了农业之外,其中许多就业岗位涉及建筑业或手工技艺。从过去到现在,这些行业的就业一直以男性为主:1968年和2015年,男性在这些行业从业人员中的占比分别为77%和84%。
   经济学家仍在就这种局面给美国就业市场带来的净效应争论不休。但是,某个小镇上的人因为大企业关闭当地工厂把工作岗位转移到中国而失业,或者一个屋顶工看到承包商因为非法移民成本更低廉而聘用他们,这些人产生愤怒和挫折感是合情合理的。
   在社会上,白人工人阶层男性被社会精英们看不起,而在自己的社区中,他们作为家庭支柱、好父亲、好伴偶的角色得不到认可,他们的社区生活开始分崩离析。这一切也加剧了他们的挫折感。最重要的是,几十年来他们投票支持的政党──共和党没有做任何一件事情来帮助他们。他们怎么会不愤怒?
   他们希望解决问题的方式一点都不保守。他们现在希望有一个中立的政府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他们的利益。如果说桑德斯在移民问题上是持非常开放态度的,那么他的其他理念与特朗普主义的一致程度要超过保守主义。
   在政治上,桑德斯不再坚守美国对自由和个人主义的传统理解不是什么问题。特朗普也不再坚守。白人工人阶层中的很多人都是如此。他们和其他人一样也背弃了美国信条。
   谁还在继续全面地拥抱这种信条?大部分中产阶级和上中产阶级(尤其是小企业经营者),企业界、金融界的很多人士,以及共和党大部分高级领导层。他们仍然在原则上支持平等主义、自由和个人主义的理念。
   别忘了还有温和派民主党人,他们是罗斯福新政(New Deal)的精神继承者。他们或许鼓吹社会民主制度,但他们对于将美国人划分为不同群体加以区别对待的政策不满,而且非常坚定地支持言论自由、个人的道德责任以及托克维尔所说的那种平等主义。这样的人依然很多,不过他们大多不敢亮明自己的政治观点。
   但这些都只是大众中的一小部分,美国建国之后的175年中将美国民众凝聚在一起的全国共识已不存在。正如美国信条渐渐失去人心,它与日常生活的契合度也在缩减。我们自夸的自由如今受限于成千上万的琐碎限制,涉及我们想做的几乎所有事情,个人主义照例会因顾及群体权利而被忽视,我们还得到了一个傲慢的上层阶级。在实际操作层面和意识形态层面,美国信条都已经崩塌。
   美国的民族特性并没有完全丢失。在全世界的眼中,美国人的民族特性仍是生动、独特的。在历史上,美国接纳不同种族的移民,帮助他们融入社会,使之展现出美国的民族性格,在这方面没有哪个国家比美国做得更出色。未来一段时间,美国人的特质仍清晰可辨。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特朗普主义的热情很大程度上被引向了警惕移民涌入威胁到美国民族特性这一风险。然而实际上我遇到的外来移民(无论是什么种族)通常都具备典型的美国人品质──开朗、工作努力、乐观、雄心勃勃。保持美国人的民族特性似乎不足为虑。
   不过,这种民族特性归根到底也是根植于美国信条中的。当对这种世俗宗教的信念只存在于一部分美国人心中时,美国很快会变成另一个国家──一个十分强大、富裕的国家,名字仍叫“美利坚合众国”。但是我们将脱离美国的基石──正是这块基石造就了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美国。
   
   (本文作者默里(Charles Murray)供职于美国企业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是该研究所的W.H. Brady学者。他撰写过多本书籍,例如《民治:重建自由,无须得到许可》(By the People: Rebuilding Liberty Without Permission)和《分崩离析:美国白人五十年来(1960-2010)的变化》(Coming Apart: The State of White America, 1960-2010)。)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